close

     李覲宏 A1041716 

      除了台灣與中國,目前華人人前三多的國家分別是:印尼、泰國和馬來西亞。排名第三的馬來西亞,其2014年華人人口為660.1萬人,占全國總人口的21.9%。那這些華人又是從何而來?

早期

      馬來西亞的移民史可追溯至漢代,唐、宋代時已和馬來半島有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,到元代時已經有在當地定居的記載。

明代

      真正被視為人數較多的移民要推至明代。兩廣和福建的華人隨著鄭和下西洋而移居至馬來半島,並與當地人通婚。隨著明代當時政府實施海禁政策以及倭寇肆虐,使這些華人被隔絕於海外。因此逐漸形成與馬來人混血的峇峇娘惹(Baba-Nyonya)以及土生土長的「海峽殖民華人」(Cina Peranakan)的族群。 

清代

     隨著《北京條約》的簽訂,其中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,充當廉價勞工的項目,使得中國人移居海外的數量激增。馬來半島在成為英國殖民地後,基於缺乏錫礦、橡膠等工業原料的勞動力,英殖民政府鼓勵大批中國人與印度人前來定居,而大批華南地區的華工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來到馬來半島。

     這批清末移居至馬來半島的華人被稱為「新客」。原先無論是語言、服飾、飲食都受到馬來文化影響的峇峇娘惹與海峽殖民華人,逐漸出現「再華化」(Resinification),也有人稱「去馬來化」(De-melayuization),他們改變原有的社會生活方式,逐漸與「新客」融合為現在的華人社會。

近代

    二戰結束後,英國勢力重返馬來亞,實行開明的政策,當地各華人政黨、社團均因而得到自由發展的空間,中國國民黨馬來亞支部和馬來亞共產黨都趁機擴展了本身的勢力。

     以華人為主的馬來亞共產黨發動了爭取獨立的游擊戰,1948年,英國殖民政府宣布馬來亞進入持續12年之久的「緊急狀態」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,由於意識形態對立,100多年來中國人移居馬來半島的移民潮終止。在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,政治上馬來西亞華人已經和中國劃定界限。

    當時,馬來族群普遍堅信自己是馬來半島上的主人;華人族群則因教育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,受英文教育的華人認為自己是英國人,受中文教育的華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。這樣的身份認同在1950年代出現了轉變,首先是1949年10月初,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,經歷剿共的馬來半島普遍對於共產黨仍有疑慮。而中華民國撤退至台灣,其駐馬來亞各領事館也面臨關閉的命運。直到1970年代中共與馬來西亞建交之前,其政府並沒有在馬來亞設領事館,造成馬來亞的華人失去與中國本土聯繫的重要管道

   1957年馬來亞正式脫離英國獨立,馬來亞華人身陷國籍身份的問題,究竟是要保持中國國籍還是選擇馬來亞國籍。至於雙重國籍,僅有中華民國承認,加上遷台的中華民國直到1964年才在吉隆坡設領事館,此時大部分的華人已選擇馬來西亞國籍。

參考資料

誰的馬來西亞?從華人移民史看大馬未曾間斷的族群衝突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24989

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來亞華僑(1945-1950)

http://http://nccur.lib.nccu.edu.tw/handle/140.119/3177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林黃YapYap 的頭像
    李林黃YapYap

    馬來西亞的族群議題

    李林黃YapYa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